景观生态学重点整理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景观生态学重点整理,建议结合《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著)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 ? 景观定义: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 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 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 2、作为大地综合体,景观具有多种含义,包括: A、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B、 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是体验的空间,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 使景观与人、 物融为一体; C、作为系统,与人、物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 D、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 是有 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 ? · 景观规划的过程: 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 的途径(麦克哈格) 。 · 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实现可储蓄性的景观 或生态系统。 ?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个系统: 1、 自然景观系统。 2、 人造(人文)景观系统 3、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人文景观系统在特点的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 上,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形成的对自然景观 的独特利用方式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创造性的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 然—人文复合系统。 ?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个理念: 1、 设计结合自然 2、 结合地方性的设计 3、 和谐健康的设计 ? ? 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体系 P6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A、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B、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 C、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垂直生态关系 D、生态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 E、生态关系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 关系必须借助各种学科(如社会学、文化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对景观进行研究 ? 景观规划的过程 就 是 帮 助 居 住 在 自 然 系统 中 及 利 用 系 统 中 的 资源 的 人 们 找 到 一 种 最 适宜 的 途 径 (McHarg) 。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 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 ? 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的关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本质来看, 生态规划注重规律的提炼与生态规律的把握, 而生态设计 则注重生态规律下的景观创新与创造。 景观生态规划需要更多的科学性, 而设计则意味着技 巧性、直觉和本能。 技巧性需要知识性就如同解题的人需要一个问题一样,艺术与科学、知识与技巧、规划与设 计是应当有机结合的两个方面(McHarg) ? 6、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以人与环境作用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核心为: A、THE 是自然—人文—产业、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是复杂系统的一种 B、生态圈景观→建设景观→乡村与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 城市与工业技术生态系统景观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农业与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C、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具有差异明显的景观特征、过程和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景观规划 设计以此为基础 D、 景观规划设计师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生态规划设计, 重点是对物种与生态系统、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个核心进行规划设计。 ? ? 生态设计的三个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7、景观生态规划的三个理念: (P5) A、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自然景观系统 B、结合地方性的设计(Design with place) ,人文景观系统 C、和谐健康的设计(Design for health living)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 8、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设计的重点是实现三大层面九个基本特征(P6)表格 NPH-Nature, Place, Health Living 景观生态:格局过程界面(自然骨架的整体性、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自然界面的延伸性) 生物与生态:物种通道生境(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通道的连接性、景观生境的原生 性) 人地作用与人居环境:扰动足迹健康(景观干扰的有限性、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 计的健康性) 第一章-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注:THE =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OTAL HUMEN ECOSYSTEM) ? 景观规划设计是 THE 的设计, 是最大限度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 基于自然系统自我 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 ,在源、消 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 2、发展经历了从 定性描述→定量模型,景观分化→景观综合,局部分析→整体优化, 传统美学→生态美学,常规方法→现代化技术 的过程。 ? 发展过程(大标题) : A、朦胧意识→个体生存适应 的景观(了解)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对称的依存关系,人类对自然→敬畏 山前丘陵地带(良好的生存空间)←食物丰富、饮水方便、居住安全 原则→“瞭望—庇护”结构→生存的安全性,靠近水源和食物 农业社会: “天人合一”境界→人居环境健康性、安全性、稳定性的充分体现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界具有紧密联系,对自然尊重 B、对抗的景观→满意的景观 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公园运动 与自然对立的规划设计思路→以自然为基础、建立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生态协 调规划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片面的空间利用设计→保护、维持与可持续的景观规划设计 森林管理开展的风景资源评价与管理体系: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满意原则的基础 满意原则→1)欲望+境况优劣程度=调整欲望水平→确定满意的景观 2)寻找 备选方案,直到足够好的方案 C、满意的景观→THE 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导+结合地方人文精神→人文景观规划设计 McHarg 提出 THE 概念,土地的适应性,千层饼模式 景观规划师: 服务对象:整体人类和其他生物物种 研究和创作对象:景观综合体 指导理论: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THE 理论 评价标准: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文化多样性 ? 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 A、城市景观规划 B、农村景观规划 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景观 C、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 D、自然保护区景观规划 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④增加景观异质性 ⑤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⑥建 立动物运动的踏脚石,以增强景观的连接性 ⑦改造栖息地板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 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麦克哈格,福尔曼,戈登 第二章-第一节 ? 生态规划的内涵 1. 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 ” 2. 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通过研究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业,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3.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 第二节 ?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1. 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 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 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 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 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 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 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第三节 ? 六大流派 1. 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 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 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1)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 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 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 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设 第四节 ?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 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 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第五节 ? 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1. 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 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 地发挥作用。 2. 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 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特性)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 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 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 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 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 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 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2) 景观连通性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了景观特 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3) 景观连通性可以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的水平一方面取决 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生态群体的生态行为或研究的生态 过程和研究目的,仅研究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不足以反映景观连接度的水平。 6. 景观生态的稳定性 相对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第三章(下划线是老师上课强调过的) 1.景观生态过程分析 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机制,如景观要素之间 的动植 物的物种迁移与扩散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能流与信息流等。 主要研究涉及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的微观过程, 重视物理规律, 涉及到环境 生态物理,植物生理,微气象等多个学科。 景观生态学常涉及到的生态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者生物传播,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 作用,群落演替扰动扩散养分循环。 一种景观格局的形成可能是多个生态过程综合的结果。 影响景观生态规划的十大生态过程一览表 物种扩散与迁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光合作用) ,物种与物种的生态 关系,空间分异,水循环过程,大气动力,物质重力过程,生命,扰动。 景观生态过程的分析方法: 生态过程分析是指:一定空间尺度上发展,进化,演变的过程分析。 1、景观生态过程的分析与模拟:格局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生态过程 2、规划学科常用的图谱对照动态分析 景观指标大致可以分为:描述景观要素和描述景观总体特征。 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如下: 1、斑块大小;2、斑块形状;3、斑块密度;4、斑块的分布构造形态。 现存景观起源于:地貌,气候,动植物定居,土壤发育和自然干扰五个主要的自然活动。 景观基质分异与景观组成要素间相互转化是形成景观生态演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两方面因 素。 生态扰动: 类型:按产生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扰动和认为扰动 依据扰动的功能分为:内部扰动,外部扰动 依据扰动机制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扰动。 根据扰动传播特征:分为局部扰动和跨边界扰动。 扰动的生态意义: 1.火扰动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扰动类型, 可提高生物的生产力, 机制在于消除地表积聚的枯枝 落叶层,改变区域小气候和土壤结构养分 2.土壤物理扰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 3.土壤施肥扰动改变土壤养分或化学成分, 促进某些物种的快速生长, 而导致其他物种的灭 绝,造成物种丰富度的急剧减少。 4.外来物种入侵往往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一些自然过程有目的或无意识的将一种物种带到 一个新的地方, 外来物种结果是对本地物种的扰动, 最终成为对当地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的一 个物种。 扰动的特征和性质总结: 1、扰动比较常见 2、突出作用是导致景观中的各类资源的改变和景观结构的重组 3、有利有弊:决定于扰动本身的性质和客体 4、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扰动。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景观生态评价既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1 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3 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1 七度评价体系,传统的七个到现在的七个 传统:早期的评价核心: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相容度、敏感度、自然度、旷奥度、美景度、 可达度、可居度的评价上。 现代:随景观评价的深入发展到现代七度评价,相容度、敏感度、持续度、适宜度、连通度、 地方性(原生度) 、健康度。 2 自然度与原生度的评价 自然景观板块所占的比例 人工植被所占的比例 高度破碎化的景观格局 生态规划设计:1 格局——过程——界面 2 物种——通道——生境 3 扰动——足迹——健康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由生物、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生物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演化 形成特定的相同组成,特定的生态结构,比具有特定的相同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类型: 1,依据生态系统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生态系统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 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温带针叶林) ,草原(湿草 原,干草原,稀疏草原) ,荒漠,冻原等) 2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能够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相 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和极 地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和管理,使其更 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地,牧草,鱼塘,养殖和微生物 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按照人的需求并由人设计制造建立起来的, 受人工强烈干扰的生态系统, 包 括城镇,工矿,试验微生物生态系统。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概念: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和主体对象是 THE,THE 是人与自然环境协 同演化发展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自然赋予人生存的智慧,人尊重自然 并利用自然,取得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内涵: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地逐步深入认识, 形成了以自然 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的人——地技术体系,文化体 系和价值伦理体系, 并随对环境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 寻求最适宜人类存在的方式和自然 生态保护的最佳途径,即人地最协调的共生模式。包括 : 1、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统一发展的结果 2、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 3、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自然景观要素,自然生态过程与自然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 性自然的特点,并得到持续的利用和延续。 4、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经济活动体系中所形成的产 业体系控制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生产强度内。 5、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类经历长时间发展,积累了大量地方文化,并逐步形成该地 区所共有的一个民俗文化。 6、传统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历史和古典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保护和延续成为传统整 体人文生态系统的主题。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和和谐性 2、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3、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4、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文化性和技术性 5、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科学性和持续性 第六章 生态安全 狭义上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平的整体反映 广义上指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 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包括自然生态安全、 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 全,他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特色: 1.针对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对象通常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 2.区域性。由重视小尺度的机制问题扩展到解决区域乃至全球性问题的水平。 3.系统性。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主动性。主动干预并人工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用生态系统原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 态环境问题。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以排除和控制为目标,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以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关系为依据的生态规 划模式。 1.区域环境生态安全格局原则 (1)针对性(2)自然性(3)主动性(4)异质性(5)等级性(6)综合性(7)适应性 2.基于干扰优化的规划 (1)背景分析(2)总体布局(3)关键地段识别(4)生态属性规划(5)生态属性规划 3.基于干扰分析的规划 4.预案研究 第九章 格局——过程——界面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组合常具有两个重要的空间规律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组合格局 ①大集中而小分散的景观组合格局 ②小集中而大分散的空间组合格局 (2)完整与渗透的景观组合格局 ①在大型的自然斑块中,景观生态规划要求保护自然斑块的完整性,同时在斑块内部 形成的居民地斑块和相关的牧场、农田斑块在自然斑块中渗透,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 格局; ②在邻近大型自然斑块的边缘区的居民点不可能永远保留在一个分散的小规模上, 有 时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几百人的集中住宅区。 SP: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生态格局。 SP(生态安全格局)组分对控制生态过程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主动优势:先入为主优势,有利于景观元素之间建立空间联系 (2)空间联系优势:有利于孤立景观元素之间建立空间联系 (3)高效优势:控制全局或局部景观物质能量上达到高效和经济 以生物保护为例, 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①源、 汇 source; ②缓冲区 buffer zone; ③源间联结 inter-source linkage; ④辐射道 radiating routes; ⑤战略点 strategic point。 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 (1)在较大尺度上,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多统一在一个尺度中; (2)在较小的尺度上,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多统一在更大尺度景观中; (3)细小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同样决定景观细部的特征。 生态界面:生态交错带 Ecotone,特定尺度下生态实体之间的过渡带 自然界面内容 边缘效应的主要特征有:①食物链长,生物多样性增加,种群密度提高;②系统内部物种与 群落之间竞争激烈,彼此消长频率高,幅度大;③抗干扰能力差,界面已发生变异,且系统 恢复的周期长;④自然波动与人为干扰相互叠累,易使系统承载能力超过临界阈值,导致系 统紊乱,乃至崩溃。 第十章 第一节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共同点: 1) 客观、尺度不同、含义不同 2)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还是有机的统一体 2. 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1) 物种多样性实现的景观稳定性途径 2) 物质多样性实现的焦点物种规划途径 3) 物种多样性规划设计的综合途径 3. 规划设计中的保护实践 1) 生境的恢复与营造 2) 物种选择 3) 控制成引导人的行为,减少对生物的干扰 第二节 1. 生态通道类型 1) 路下式生物通道 2) 路上式生物通道 3) 涵洞式生物通道 2. 生物通道连续性内涵 生物通道连续性(connectivity)是指通道在空间上、功能上及物质流动上的连续性,表 示生物通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通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 的生存和延续。 第三节 1. 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2. 生境:又称栖息地,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生物生活或居住地,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成, 也就是几个物种的生活环境 生境破碎四大效应: 1) 生境的丧失 2) 生境斑块的数量增加 3)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 4) 平均隔离度减小 3. 生境特征的识别指标(据说很重要) 生境指标 天然性 面积大小 多样性 重要性比较 原始生境、次生生境和人工生境的重要性逐步降低 在其他生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积大的生境要比面积小的生境重要 群落生境多样和复杂的地区的多样性高于生境类型小且简单的地区 稀有性 可恢复性 完整性 拥有稀有物种的生境比没有稀有物种的生境更具有生态意义 不易恢复的生境是多样性的基础,比易恢复的生境更需要保护 具有完整性的生境比破碎化生境更体现生态群落的整体性特征 分层识别:地形、植物、人文活动 1.地形西高东低 2.交通:农用公路 3.山间小溪。4.水池 5.灌木丛 缺:1.建筑离水池太近,破坏环境和视觉质量 2.过多露天停车场 3.不考虑景观随机布局 改:1.公寓具有良好的农田视觉景观 2.保留林地缓冲带可避免农用地、居住用地矛盾,还 可预留野生生物通道 3.保留开放空间农用地和滨水地区 林缘线凹处及农用公路相结合。
爱尔兰赌场